
什麼是疣? 什麼是汗管瘤? 什麼是油脂粒?
在我們的肌膚上,偶爾會冒出一些不起眼的小顆粒,它們可能悄然出現在臉頰、眼周、頸部,甚至身體其他部位。這些看似相似的小凸起,成因、性質卻大不相同——它們可能是疣、汗管瘤或油脂粒。認清這些「皮膚上的不速之客」,是正確護理的第一步。

1. 疣: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增生
疣是皮膚最常見的「外來客」之一,它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表皮細胞所引起的良性增生而且具傳染性。當皮膚有微小破損,病毒便趁虛而入,促使受感染的細胞異常增生,形成我們肉眼可見的突起物。
- 尋常疣:最常見,表面粗糙、堅硬,呈灰褐色或肉色,像顆小石頭,常現身於手指、手背、指甲邊緣。
- 扁平疣:體積較小、表面平滑、數量較多,顏色貼近膚色或淺褐色,偏愛臉部、頸部和手背。
- 足底疣(雞眼):長在腳底,因承受體重壓力而向內生長,表面堅硬粗糙,走路時可能疼痛。
- 絲狀疣:細長突起的肉色小軟瘤,像根小肉芽,常見於眼周、頸部、嘴唇周圍。
可透過直接接觸(如觸摸患者的疣)或間接接觸(如赤腳行走於公共更衣室、泳池邊)傳播。皮膚潮濕、有小傷口時,風險更高。因此,切勿自行摳抓或剪除疣體,以免病毒擴散到周圍皮膚或傳染他人。通常需要專業醫生治療如冷凍治療、電灼、Co2激光治療、手術切割或外用藥物等五大脫疣方法,目標是破壞受感染的組織並激發免疫反應。

2. 汗管瘤:汗腺導管的良性小瘤
相較於疣的外來病毒屬性,汗管瘤則是源於自身汗腺導管的良性腫瘤。它的形成是表皮內小汗腺導管(負責輸送汗水至皮膚表面)的細胞過度增生所致。
汗管瘤的特徵:
- 生長緩慢:一旦形成,通常會長期存在,數量可能隨時間緩慢增加,但極少惡變。
- 位置集中:絕大多數(90%以上)出現在下眼瞼周圍,也可見於額頭、頸部、胸前。
- 外觀細緻:呈現1-3毫米大小、膚色或淡黃褐色的柔軟小丘疹,表面光滑有光澤,通常成群對稱分佈。
許多人因其常出現在眼周,誤以為是油脂粒或扁平疣,甚至嘗試自行擠壓——這完全是徒勞且危險的。汗管瘤深藏於真皮層,內容物是實心的增生導管組織,非油脂囊腫,根本擠不出東西,強行擠壓只會損傷皮膚甚至留疤。汗管瘤不具傳染性,多因影響外觀而求診。治療以改善美觀為主,常用方法包括精準的Co2激光治療(如二氧化碳激光)或電灼,需要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以減少色素沉澱或疤痕風險。

3. 油脂粒:毛囊口的角質小囊
油脂粒是表皮層的小型角質囊腫,成因是皮膚表面的老化角質細胞或細小皮屑,掉落到毛囊皮脂腺開口處下方,被表皮包裹住無法正常代謝脫落,逐漸堆積形成微小的囊腫。
油脂粒的特徵:
- 白色或乳白色:內容物是堆積的角蛋白,故呈白色。
- 堅硬小顆粒:直徑約1-2毫米,觸感堅實,可單顆出現,也可數顆聚集。
- 常見位置:最常見於眼周、臉頰、額頭、鼻子等皮脂分泌較多的區域,嬰兒和成人皆可發生。
油脂粒的形成,與體質、皮膚類型(偏乾或受損肌膚代謝較慢)、使用過於油膩厚重的護膚品或彩妝(阻礙角質脫落)有關。它不具傳染性,也與病毒或汗腺無關。雖然部分油脂粒可能隨時間自行脫落,但多數會持續存在。不建議自行用針挑擠,尤其眼周皮膚薄,操作不當易留疤或感染。安全有效的處理方式是尋求專業醫生或受訓美容師進行無菌針刺挑除,或用Co2激光治療在頂端開小孔後擠出內容物。
一圖教你如何分辨疣、汗管瘤及油脂粒
